2025年第一季度,全球知识产权领域政策频出、案例密集、产业热点交织,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。中国持续完善制度体系、强化重点产业保护,国际社会也在AI版权、外观设计、统一专利制度等方面加速变革。同时,围绕动力电池、稀土资源的专利博弈升温,标志着知识产权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筹码。
一、政策法规动态
(一)我国出台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规定
国务院于3月发布了《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》,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。这是中国首个系统规范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行政文件,强调通过调解仲裁等多元途径化解纠纷,并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维权基金。该规定还提出,如外国以知识产权纠纷为借口打压我国企业,政府可采取反制措施,体现出服务企业“走出去”和保障国家利益的政策导向。
(二)知识产权工作规划强化重点领域
国家知识产权局3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,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、提高高质量创造和运用、加强保护、优化公共服务、拓展国际合作等。计划强调加快修订《商标法》和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》,积极运用AI技术辅助专利审查,深化商标品牌战略以推动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变。同时将全面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,完善海外维权指导机制,做好337调查等风险预警。
国家知识产权局3月印发《2025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》,要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完善专利行政裁决机制,提供精准指导服务。
(三)国外聚焦知识产权法制改革
欧盟于2024年底通过了新的外观设计指令和条例(2024/2823和2024/2822),是几十年来关于外观设计的首次重大修订。一季度相关法规开始落地实施:大部分新规将于2025年5月1日起适用。新法扩大了“产品”和“设计”的定义,涵盖数字设计和动态动画元素,并将3D打印所涉行为纳入侵权范畴,以更好适应现代数字化设计实践。欧盟还在推动统一专利制度和药品专利补充保护(SPC)的改革,一些新规自2025年初生效,旨在优化创新药物的专利期延长机制和促进仿制药上市。此外,英国政府于2024年底启动AI与版权问题的公众咨询,拟引入受控的文本与数据挖掘例外,以平衡权利人利益和AI研发需求,咨询期持续到2025年2月下旬。
二、专利转化与运用
(一)高校院所专利转化提速
2025年是中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,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成果转让、许可呈现高速增长态势。数据显示,2024年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许可与转让备案次数达到7.6万次,同比大幅增长39.1%。同时,高校和科研机构新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提高到70.4%,表明产学研更加注重高价值专利的产出和转让。国家层面出台的《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推动了这一趋势,各地也积极建设专利技术成果库和运营平台,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,一季度北京等地举办了专利开放许可业务培训,帮助中小企业对接高校专利技术,降低交易成本。
(二)关键技术开放许可与合作
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开放许可和合作共享专利来加快技术扩散。例如,法国雷诺集团免费开放其电动车“消防通道”电池安全专利,任何企业都可通过平台获取授权,但需共享改进成果。该技术由雷诺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发,可在电动车起火时快速注水灭火,大幅缩短处理时间。
此外,韩国LG能源与日本松下能源联合委托Tulip Innovation运营专利池,整合双方5000余件锂电池相关专利,向全球厂商提供一站式打包许可,这是目前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专利组合。该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获取先进技术的新途径,同时也让专利权人通过许可获利,平衡合作与收益。
一季度内,还有企业通过交叉许可、专利购买等方式获取技术。例如,高通与恩智浦达成自动驾驶雷达专利授权,一些大企业也继续收购初创公司以获取其核心专利,显示出专利运营在企业战略中的关键作用。
三、有色金属行业知识产权动态
(一)一季度有色金属行业专利公开量近5万件
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专利公开量为47396件,其中发明专利30302件,占比63.9%,实用新型专利16120件,外观设计974件;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中国铝业集团、广东邦普循环科技、山东魏桥创业集团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、中国五矿集团、江西铜业集团等,高校中排名前列的为中南大学、昆明理工大学等。
(二)新上市企业中国瑞林:以自主知识产权锻造有色冶金“技术内核”
有色金属及新材料行业的企业也在加紧打造自主知识产权。今年3月成功登陆沪市主板的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主营冶金、有色工程),就强调其“核心竞争力源自自主知识产权”,截至2024年9月公司拥有600余项专利(其中发明专利180项)以及100多项软件著作权。近年来,有色金属行业企业通过持续研发取得大量专利,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,体现出传统有色冶金领域向技术服务转型、以知识产权护航竞争力的趋势。
(三)各国关注稀土资源与循环利用技术创新
稀土等关键有色材料的回收利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,相关专利布局体现出国际创新态势。中国是在稀土回收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,专利活动非常活跃。中国高校在稀土回收新技术研发中扮演主力角色,投入大量科研并产出专利成果。相比之下,美国和日本尽管专利申请量不及中国,但其相关专利更常被引用,在国际上保护范围更广,显示技术含金量和影响力领先。欧洲在该领域无论专利数量还是质量均相对滞后。稀土资源对新能源、电子产业至关重要,这一领域专利版图的此消彼长关系到未来产业的材料供应安全。一季度各国也在制定战略:比如美国提出立法鼓励本土稀土供应链,欧盟讨论将稀土列为关键原材料并提高回收率目标。
(四)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大战升级
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(CATL)与国内竞争对手中创新航(CALB)之间的专利战在2025年初进一步升级。1月,宁德时代在杭州中院对中创新航提起新诉讼,指控其侵犯电池二次封装技术相关专利,并将一家销售其电池产品的汽车经销商一并诉至法庭。宁德时代本次索赔总额达9000万元,使其针对中创新航提起的专利诉讼累计已达7件、索赔金额超7亿元人民币。同时,宁德时代在福建泉州中院提起另一案,指控中创新航电池模组技术侵权,索赔6000万元。中创新航坚称产品未侵权,并已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相关专利无效。这一系列案件成为我国新能源领域最受瞩目的知识产权诉讼,反映出电池行业白热化竞争下企业采取积极的专利攻防策略。
声明:本文由知识产权中心基于公开资料整理,仅供参考。